優質船舶偏心鋼套鍛件的制造過程
優質船舶偏心鋼套鍛件的制造過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原材料準備
1.選材:選用適合船舶使用環境與性能要求的優質鋼材,通常為中碳鋼或合金鋼。鋼材需具備高強度、良好的韌性和耐腐蝕性等特性,以滿足船舶偏心鋼套鍛件在復雜海洋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的需求。例如,對于承受較大壓力與沖擊載荷的部位,可選擇40Cr等合金鋼,其綜合機械性能良好。
2.檢驗:對采購的鋼材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包括化學成分分析、硬度檢測、金相組織檢驗等。通過化學成分分析確保鋼材中各元素含量符合標準要求,如碳、硅、錳、磷、硫等元素,避免因化學成分偏差影響鍛件性能。硬度檢測能初步判斷鋼材是否滿足加工起始條件,金相組織檢驗可了解鋼材內部結構是否均勻、有無缺陷,防止因原材料本身缺陷導致后續鍛件質量問題。

3.下料:根據偏心鋼套鍛件的尺寸規格和重量要求,計算所需鋼材的長度與重量,使用鋸床、火焰切割機等設備進行精確下料。下料尺寸需考慮鍛造過程中的加工余量,一般余量在單邊5 - 10mm,以保證后續加工能達到鍛件的精確尺寸要求。
加熱處理
1.加熱設備選擇:采用電阻爐、燃氣爐等加熱設備對下料后的鋼材進行加熱。電阻爐加熱溫度控制精確,溫度均勻性好,能有效保證鋼材加熱質量;燃氣爐加熱速度快,生產效率高,可根據實際生產規模和要求選擇合適的加熱設備。
2.加熱工藝:按照預定的加熱曲線進行加熱,加熱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鋼材內部產生過大熱應力。一般起始階段以較低速度加熱,待鋼材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適當加快加熱速度。加熱溫度需根據鋼材的材質確定,中碳鋼加熱溫度通常在1100 - 1250℃,合金鋼加熱溫度稍高,在1150 - 1300℃。達到目標加熱溫度后,需保持一定時間進行均熱,使鋼材內部組織充分均勻化,均熱時間根據鋼材尺寸和加熱設備特性而定,一般為1 - 3小時。
鍛造過程
1.制坯:加熱后的鋼材轉移至鍛造設備,如空氣錘、摩擦壓力機或液壓機等。首先進行制坯操作,通過多次鐓粗、拔長等工序改善鋼材的內部組織,破碎鑄造時形成的粗大晶粒,使其更加致密均勻,提高鍛件的綜合機械性能。鐓粗比一般控制在2 - 3之間,拔長比在3 - 5之間。
2.預鍛:根據偏心鋼套鍛件的大致形狀,使用預鍛模具在鍛造設備上對制坯后的鋼材進行預鍛造。預鍛模具的設計要考慮到金屬的流動規律和最終鍛件的形狀,使鋼材逐步接近成品形狀,同時進一步細化晶粒,提高金屬的致密度。預鍛過程中需控制好鍛造比、鍛造速度和鍛造溫度,鍛造比一般在5 - 8之間,鍛造速度根據設備能力和鋼材溫度合理調整,鍛造溫度保持在850 - 1050℃之間,以保證金屬具有良好的塑性。
3.終鍛:預鍛后的坯料再次加熱到合適溫度后進行終鍛。終鍛使用高精度的終鍛模具,精確控制鍛件的尺寸和形狀,使其達到設計圖紙要求的尺寸公差范圍內。終鍛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鍛造工藝參數,如鍛造力、鍛造速度和鍛造溫度等,確保鍛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質量。終鍛溫度一般控制在750 - 900℃,終鍛后鍛件的表面不得有裂紋、折疊等缺陷。
熱處理
1.正火處理:鍛造后的偏心鋼套鍛件需進行正火處理,將鍛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30 - 50℃,保溫一定時間后在空氣中冷卻。正火能細化晶粒,消除鍛造應力,改善鍛件的切削加工性能。保溫時間根據鍛件尺寸確定,一般每25mm厚度保溫1小時左右。
2.回火處理:正火后的鍛件進行回火處理,回火溫度根據鍛件的材質和性能要求確定,一般在500 - 700℃之間。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正火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穩定組織,提高鍛件的韌性和綜合機械性能。回火保溫時間一般為2 - 4小時,回火后隨爐冷卻或在空氣中冷卻。
機械加工
1.粗加工:采用車床、銑床、鉆床等設備對經過熱處理的偏心鋼套鍛件進行粗加工。粗加工主要去除鍛件表面的大部分余量,為后續精加工留0.5 - 1mm的加工余量。粗加工過程中要注意加工參數的選擇,如切削速度、進給量和切削深度等,以保證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避免因切削力過大導致鍛件變形。
2.精加工:粗加工后的鍛件進行精加工,使用高精度的磨床、鏜床等設備對鍛件的關鍵尺寸部位進行精確加工,如內孔、外圓、端面等,使其尺寸精度達到設計要求。精加工的尺寸公差控制在±0.01 - ±0.05mm之間,表面粗糙度達到Ra0.8 - Ra1.6μm,以滿足船舶偏心鋼套在裝配和使用過程中的精度要求。
質量檢驗
1.外觀檢驗:通過肉眼或借助放大鏡等工具對鍛件的外觀進行檢查,查看表面是否有裂紋、氣孔、砂眼、折疊等缺陷。表面缺陷不僅影響鍛件的外觀質量,還可能成為疲勞裂紋源,降低鍛件的使用壽命,因此外觀檢驗是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
2.尺寸精度檢驗:使用量具如卡尺、千分尺、三坐標測量儀等對鍛件的關鍵尺寸進行測量,確保尺寸符合設計圖紙要求的公差范圍。任何超出公差范圍的尺寸偏差都可能導致偏心鋼套在船舶設備中的裝配和使用問題,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3.無損檢測:采用超聲波探傷、磁粉探傷、滲透探傷等無損檢測方法對鍛件內部質量進行檢測。超聲波探傷可檢測鍛件內部的裂紋、夾雜等缺陷;磁粉探傷適用于檢測鐵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滲透探傷能檢測非多孔性材料表面開口缺陷。通過無損檢測可及時發現鍛件內部隱藏的缺陷,保證鍛件的質量可靠性。
4.理化性能檢驗:對鍛件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力學性能測試等理化性能檢驗。化學成分分析確保鋼材成分符合標準要求,力學性能測試包括拉伸試驗、沖擊試驗、硬度測試等,檢驗鍛件的強度、韌性、硬度等性能指標是否滿足船舶使用要求。
表面處理
1.防銹處理:為提高偏心鋼套鍛件在海洋環境中的耐腐蝕性,對鍛件進行防銹處理。常見的防銹處理方法有涂漆、鍍鋅、發藍等。涂漆是在鍛件表面噴涂防銹漆,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氧氣和水分與鍛件表面接觸;鍍鋅是在鍛件表面鍍上一層鋅層,利用鋅的電化學保護作用防止鋼材生銹;發藍是通過化學處理使鍛件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起到防銹作用。
2.潤滑處理:對于需要在運動部件中使用的偏心鋼套鍛件,進行潤滑處理。可采用涂抹潤滑脂或浸油等方式,在鍛件表面形成一層潤滑膜,降低摩擦系數,減少磨損,提高偏心鋼套在工作過程中的運行效率和使用壽命。
經過永鑫生重工的制造過程,生產出的優質船舶偏心鋼套鍛件才能滿足船舶在復雜海洋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的要求。


